公元前235年.支持者:秦孝公.目的:富国强兵.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使秦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支持者】秦孝公.支持原因:使富国强兵. 农民.支持原因:农民当兵可以立功获得爵位,增加财富. 新兴封建地主.支持原因:一些新兴封建地主有了一些财富土地可以买卖, 从而能获得更多财富;带兵打战立功了能升官.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
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嬴渠梁,秦始皇的爷爷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变法开始与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国力骤增,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渠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谥孝.
⒈商鞅变法的支持者:当时的秦国国君 秦孝公;⒉商鞅属于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⒊法家代表人物:李悝(lǐ kuī)、韩非子等.(此处为附加,感兴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