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圆术(cyclotomic method) 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去无限逼近圆面积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圜,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只有一个中心,圆周上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墨经》上就
刘徽割圆术的基本思想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就是说分割越细,误差就越小,无限细分就能逐步接近圆周率的实际值.他很清楚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圆周率值就越精确这一点.刘徽用割圆的方法,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算起,将边数一倍一倍地增加,即12244896,因而逐个算出六边形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等的边长,这些数值逐步地逼近圆周率.他做圆内接九十六边形时,求出的圆周率是3.14,这个结果已经比古率精确多了.他算到了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
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微,从圆内接六边形起算,令边数一倍一倍地增加,逐个算出六边形、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的面积,去逐步地逼近圆周率,这个方法就叫刘徽割圆术.
刘徽的割圆术反映了什么数学的极限思想.
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长的方法---baidu
蕴含马克思辩证统一思想.
割圆术(cyclotomic method) 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刘徽在批判总结了数学史上各种旧的计算方法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才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方法. 中国古代从
从中国古代割圆术中可以看出(极限)数学思想的萌芽.
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割圆术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考查了其概念又考查了其意义和发展,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是本题难度适中,只要掌握教材基础内容即可解答,答案为D项.
是刘徵吧?刘徵(生于公元250年左右)山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徵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规则.提出了“割圆术”,并用“割圆术”求出圆周率π为3.14.刘徵在割园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园合体而无所失矣”被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