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致中和”思想 "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www.iduyao.cn 采编人员:
天宇3
大家好,那么上次课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中医道德规范的仁爱基础, 那么这次课呢我来重点谈谈中医的致中和思想。 在儒学思想回顾里,我们曾经谈到中和中庸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那么何为中和,当时也提到心里有 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为中, 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 那我们看看《礼记 中庸》里面说法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什么意思呢?就是中是稳定天下的根本, 和是为人处事之道,达到中和,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 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所以这是一种 非常良好的状态,一种理想的状态。 那么在理解这种思想的时候,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追求绝对的中和。 而实际上应该是整体的和谐和多样性的统一。 那从社会角度看,绝对平均没有差异的 发展是动力不足的,从人体自身的 看,即便是一个健康的人,体内的阴阳, 西医可以理解为,可以简单理解为物质和能量,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如果我讲阴阳,大家不好理解,那我们讲现代医学它有些指标,大家能够理解,比如说血糖、 血脂、血压,它其实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 那我有一次做过一个心电,叫二十四小时心电图,非常有意思, 我发现我这个心率啊它一直是在变化, 差不多是在晚上七点钟左右的时候,心率变化是最快的, 那么那时候,但是到夜里的大概三四点钟时候, 心率是最低的,你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那是多少? 才二十几次。也就是一天之内它是,这些指标都是在发生一些动态的变化, 但实际上当时也是一个健康人,所以这是里面就是它是一个 动态的平衡。那从自然界看,有冬去春来,寒极生热, 日月运行,均是在一定的度内消长变化的, 所以致中和它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 动态趋势和动态稳定,所以致中和思想已经渗透到 中医药的居多 iii 。那我们看首先第一个致中和对中医病因学的影响。 我们看看情志失平,中医认为啊这个七情指的是 什么,指的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 肺主悲,肾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七种 出现的七种生理状态,七种情志变化它是正常的生理 状态,不会造成疾病,但是过度呢,它就伤身, 什么意思呢?当精神刺激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的时候,超出了人体自我 调节的能力,刚才讲了我讲这些参数每天的变化,但是它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比如说血压你不能超过 160 ,对吧,超过一般认为 150 160 以上 是高血压了,那个收缩压,那舒张压你不能超过 90 ,对吧。 这是有一定的限度,当超出人体自我调节能力的时候,它就会引起人体各种系统功能的失调, 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七情失调,那么 则神气好生,iii 脏器了,刚才讲了七情它跟五脏 它功能是相关的,所以百病皆生于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是在《黄帝内经 素问》里面提到的。 这里的上、下、消、缓、乱、结指的是 由于情志过头,过头就是情志太过而致的气机的失常。 那中医认为气机很重要,是人正常生理功能的这种表现。 那么所以说道喜怒伤心,喜、惊伤心, 讲到喜惊伤心,大家能不能想象在中国古代 这种典故里面,这些故事里面能不能想到一个故事, 谁出现了这种情况,喜惊伤心? 可能很多人马上想到范进嘛,范进中举不是, 家里祖祖辈辈是贫穷老百姓,结果在他这一代突然中了举人了, 这就是全家祖上的绝大的喜事,结果高兴过头了, 结果生病了,喜惊伤及心脏。 那怒伤肝又怎么来理解?可能大家可能会看到 很多人发怒,有没有看过,大家看到别人发怒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呢? 可能有人会大怒一场,结果把手就 捂住你这个右下心,因为你的肝区不舒服了。 思伤脾,这个也是大家 iii ,现在 大家可能很多人喜欢思啊,喜欢思考,那思伤脾它也会 产生疾病,有没有人能够想得到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些 小说里面,有没有讲过谁是思虑能够伤脾呢? 那么这里面可能大家想到红楼梦, 红楼梦里面有个林黛玉,对吧,相思病啊,对吧, 看到贾宝玉一会儿要订婚了,她也没戏了,那么她就 相思病犯了,最后不吃东西啊,消瘦啊,你看到这个林黛玉是不是长得很消瘦啊, 那跟思伤脾,相思病有关,思伤脾啊, 吃不下东西,当然它除了思伤脾以外还有 悲忧伤肺,那么长期处于这个精神压抑状态, 当然也有说法说她是,猜测她是不是得了肺结核,总归她是最后是 身体就不行了。当然讲到悲忧伤肺,可能大家还会想到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大悲的时候, 或者忧愁的时候,可能会不经意间做一个动作,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 对吧,什么动作呢?唉! 叹一口气,为什么要叹这一口气? 因为悲忧伤肺了,这一口气叹了,通畅了,舒服了呀, 那就好了,感觉就会轻松一点。还有恐伤肾, 恐伤肾,可能大家也能看到比如说一些谍战片什么之类,有些 叛徒就是叛徒,或者是小人,被抓住了,吓得什么? 吓得尿裤子了,为什么,伤肾,肾主水的嘛, 所以这些是有道理的,那么各种情志活动太过,它都能伤及心脏。 所以善于养生的人,他能够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就是最高境界,所以懂了这些道理的话,大家都会养生。那除了情志以外,其他疾病, 也会因为失中而引起,比如说时气失常,饮食失节,劳逸失度, 这些均为失中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那时气失常是时令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 所能适应的调节能力,天气变化,降温太大, 或者是等等原因,或因人自身条件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这种气候的变化而引发的疾病。 而第二个方面我们看看致中和对养生的影响。 在《素问 调经论》里面提到,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曰平人” 所谓平人是指是叫阴阳平和之人。 有一个教授讲课讲的好笑,他说叫不阴不阳的人,那其实就是阴阳平和的人,对吧, 那在《素问 生气通天论》也讲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以将阴阳平衡 才是圣度,这个圣度是什么?是中庸之道,即圣人的法度嘛。 《黄帝内经》里面的五劳所伤指的是什么? 久视伤血,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这样, 总是盯着电脑看,一看一整天,那么这样会伤血。 久卧伤气,总是躺在床上不起来, 好好人也能躺出病出来,伤气啊,气是什么?中医讲的功能啊,他的功能就缺失了。 久坐伤肉,一个人老是坐着不起来动一动, 那么最后它会伤及你的这个形体。 久立伤骨,一个人总是站着, 它会伤骨的,当然我们讲现代医学也讲究这个,人不能老是站着,对吧,站着以后 骨骼系统承受巨大的压力。久行伤筋, 总是喜欢在外面跑跑走走,那么它会伤筋的。那饮食有节呢, 能够养人,也能够伤人, 食物对吧,食物就是在食用正常情况下,它能够养人的, 但是你适用不当,它会伤人,所以取养之道贵在和而有度。 那么儒家 iii 它强调,不多食,在《论语 乡党》讲的。 那么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这个低能量的摄取更有益于健康,但是 不是说不多食就是一定要就是 除了不多食以外,还有一个也不能少食,饮食有节,讲的是, 当然我们讲现代很多人还是多食的引起的疾病比较多, 那么比如说叫在,其实在 《黄帝内经 素问》里面就提到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所以大家看都知道在这个 中国的胃上的毛病人比较多, 特别是好像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生活水平高了以后, 这个胃肠道毛病得的人就好像还要多一点,其实就是因为大家吃的多了, 不是吃的不够,以前可能是缺衣少食的时候,是吃的不够那么营养不良。 那么孙思邈就曾经直言,“如食五味, 必不得暴嗔,必不得暴慎,就是 你要不能暴饮暴食,就是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 所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先欲, 那么就是到达你要先,肚子已经饿了你再去吃东西, 这是在《千金要方》里面他就提到这样一些道理。 那中医学认为这个饮食五味能够化神延精, 然后补养五脏,但若五味偏食,这讲的是偏食的问题, 它也将伤及五脏,偏食其实也是现在大家常见的一个现象, 那么这里面就是说 饮食你还是不可偏废, 就是要均衡,现代医学也讲究这个营养要均衡, 那么蔬菜水果,还有主食等等杂粮都要吃一点。 那第三个方面就看中庸这种思想,中和思想对 中医的方剂学的影响。这里面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有一个方剂 就叫中和汤,那么中和汤它是由白术, 橘皮,还有人参、甘草、茯苓、厚朴引起的 这样的组成的这样一个方剂,那这个方剂它是调阴阳和荣卫, 养脾胃增饮食,所以这里面的 各个药物使脾胃升降得以既不太过, 又非不及,达到中和的目的,比如说它里面既有补气的, 它也有这种慎施的,还有行气的, 这样就是补而不腻。那么 对方剂影响里面在这个清朝的一个徐大春他讲了一段话,非常 有意思,他说“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 或用以专攻,或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 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 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 其性。”就是讲究配方时候啊,它是很有讲究的,你不能乱配, 乱配以后,它会造成,比如作用相互抵消,那么如果配伍适当的话 它是相辅相成的。那么陈嘉谟在讲这个造药的时候也要讲究这样一个 注意这种平衡,他说“凡药制造,贵在适中,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那么这里面交待一招,比如说大家回去煎药, 一般来说根茎类的药物呢,你要加热时间长一点, 这样它药效才能够发挥, 而一般的一些茎叶类的那些药物, 比如说治疗感冒的药,你就不宜久煎,久煎反而使它的这种功效丧失掉了, 其实讲的都是这样一些道理。 那么在这个组方过程中,它还讲究,刚才讲到讲究相互配合,所以在 中国这种传统医学里面这个配方很有讲究。比如说我们讲麻黄汤这个例子, 麻黄汤是由四味药组成的,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它的功能是什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用于什么呢?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我相信可能有不少朋友都患过这种风寒感冒, 就是天气气温变化的剧烈了,然后衣服没及时添加,或者是自身抵抗力那一阶段突然比较低了, 会出现什么症状呢?恶寒发热, 恶寒是非常非常怕冷的一种症状, 就是你即使给他盖上两床被子,他还叫冷, 他实际上他在发烧,你量体温在发烧,这叫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四肢疼痛,无汗而喘,他不发汗就是汗出不来, 但一旦麻黄汤把汗发了,他这些症状它就会慢慢消失,而这个方剂里面啊 麻黄发汗解表,它是个君医药,就像古代君王一样,它是 掌管天下的,在这个方子里面它是最主要的药物, 而桂枝干什么,它是助麻黄发汗解表, 所以它是辅助的,它是臣药, 而再次之佐药杏仁,杏仁是助 麻黄平喘,它是解决这个什么,你这还有一个次要症状是什么,是喘, 就是咳喘,它是帮助解决咳喘症,而甘草很重要, 它是叫使药,是调和君药,那么这里面君药是主导, 臣药是辅助君之不足,那么还有制约君的作用, 就是防止它发汗太过,与君构成这种一种适中平衡状态, 而佐使药则是进一步开展这种君臣没做到的事情, 它去遗失补漏啊,或者是调和各方面关系,是这样一种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很 在方剂里面的一种体现。那第四方面看 中庸或者中和思想对治疗法则的影响。 那么中医认为这个“阳盛”也好,“阴盛”也好就相当于太过, 阴虚也好,阳虚也好,就相当于不足,那么过和不足 都会产生疾病,刚才提到过,所以所谓过无不及嘛, 对吧,叫“无过也无不及”才是阴平阳秘的一种状态, 所以那在《伤寒明理论》里面说“伤寒邪气在表者, 必渍形以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那么这几项其实在半表半里的时候,即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 则可矣。”所以他是认为这个当疾病的病邪在 既不在体表,也不在内脏,怎么办呢?在半表半里状态怎么办呢?要和法 去解决,所以汗、吐、下、和的法则, 那么这是要达到一个中和的根本目标, 要采取这样一个治疗方式。由此不难看出, 致中和的思想在中医药领域里面影响深远, 而致中和思想在中医里体现在阴平阳秘的这种理想状态, 当偏离这种状态那就是阴阳失和,轻则出现亚健康,重则出现病态, 而疾病的预防、治疗、用药、药物的制造等,均渗透了这种思想。 除了个人健康以外,还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关系无不渗透这种思想。 那外国在 1988 年之后有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就发表一个联合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返回到 2500 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其实也就是这种道理,所以这次课的内容我们就谈到这儿, 那么下次课我们再谈谈儒学思想的这种人文关怀。
友情提示:
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果您发现错误或造成侵权,请及时通知本站更正或删除,具体联系方式见页面底部联系我们,谢谢。
33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