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来自于围魏救赵. 1、桂陵之战 魏国在战国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变得强大起来,因而引起了其他诸侯的戒备.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以示好,并与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阳北
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魏国的实力要胜过齐国一筹,其军队也比齐军来得强大 ,所以荀子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然而齐军终竟在桂陵之战中重创了魏军.原因无他,就是齐国战略方针的正确和孙膑作战指挥艺术的高明.在战略上
桂陵、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可以用“围魏救韩”来解读;马陵之战则可用“减灶诱敌”来概括.这两个战例完全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思想.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两大国之间的两场著名战争.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陵之战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邻近弱小的韩国.韩国不是魏国对手,只得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过早出兵对齐不利.在征求孙膑意见后,决定再次坐山观虎斗,待魏
城濮之战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南
桂陵之战西元前353年,魏国派庞涓率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国向齐国求救.齐於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去援救赵国.田忌的意见是率军直趋邯郸,孙膑却说:“欲使杂乱的结子解开的人不会去生拉硬拽;欲劝阻别人打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势强盛,与韩、赵合力兼并邻国土地,令弱小诸侯称臣.而赵、韩并未获得实利,徒令魏独强,对韩、赵自身构成威胁,故三晋联盟逐渐瓦解,魏、赵、韩各自图谋发展.魏为便于统治其广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的.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