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留侯论》
本文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第一段以虚笔泛写豪杰之士的忍与不忍,以“忍”立论,是全篇文章的骨架,从而总领全文.其余四段以实笔具体写子房之“忍”,围绕“忍”字展开论证.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散文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和艺术创造的价值.苏轼指出散文也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
撰写《留侯论》时的苏轼正值年轻.那时候的他,仍天真的看待人世.自小便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的他,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后便以为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留侯论》正是为功名而挥就的
约3300字. 《留侯论》教案 zhujianhu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理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文学常识: 1、苏
最佳答案《留侯论》苏轼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於圯
留侯论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匿名 分享到微博 提交回答 类似问题 答: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既有 【易学】原注滴天髓.doc 宗教风水与道家思想.doc 【易学】玄空大五行真口三章.doc 水库野钓17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复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