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问
太学就政府开办的,是官学.书院就是私人开办的,是私学.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制度,当官职达到一定品级或对封建王朝有一定贡献的人,其后代可以得到一定的官职,不一定要通过科举考试,所谓“封妻荫子”就有这重意思.比如《红楼梦》中贾家,就是应为上一被有军功,故而受到皇家恩宠.
出自 宋史 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第一百六 乔执中传 乔执中,字希圣,江苏高邮人.北宋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翻译:乔执中进入太学,补充就任《五经》讲书一职,勤奋工作,五年不请假.
主要是查举 察举又叫作荐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 任子和荫袭是指两千石以上官吏,任满三年可保举子孙宗室一人为郎 太学补官:汉武
国子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署名,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
太学 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除太学录”,如果是的话,这里的“录”,指的就是官职“录事”,也就是说“授予太学录事的官职”,是太学中管记录、缮写的小吏,一般授予九品. (见注释,国子太学正、录……) 如果是录用的话,动词是不会放在最后的,因此做“录用”解不宜.古代的录有比较常用几个解释,具体看相应语境.1. 记录抄写;2.录用,选取;3.记录文书的官吏;5.记起;6.收集等等.如果需要的,可以把短句拿出来,我给你翻译下. 注释: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
因为祖上的功德而得到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