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杜甫) 今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景境即心境.刘禹锡身居陋室一一绿苔青草映衬了他的淡雅之情,而杜甫困居长安一一【朱门酒肉反衬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唐】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落,白首甘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年才32岁的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
白话译文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
搜一下:杜甫困居安时期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就是在送情场面的描写和役夫控诉的叙述中,深刻揭露了频繁征兵,繁重租税带给人民的灾难,批判了玄宗的穷兵黩武.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生活的真实感受,是他批判现实黑暗的最早诗篇,也是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起点.并且这首诗结构缜密,记事和记言前后呼应紧密结合,中间以“点行频”三字承前启后,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相结合,因而更具说服力,记事部分所写的喧嚣而又凄苦的场面是记言部分的铺垫;记言部分所写的战争灾难,又是记事部分的深化,二者互相映衬,因而更具感染力.前半部分写咸阳桥边行役者、送行者在一起的冲天哭声,以人哭始,以鬼哭终,前后呼应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悲剧气氛之中.
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三代:夏、商、周三代 龙门:指司马迁龙门 司马迁自言:“迁生龙门.”此处以龙门喻司马迁 少陵:此以杜甫住地代指杜甫.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杜甫困居长安时,曾“家居城南”,即少陵原附近,故在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
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所俘,困居长安,于月夜思念在州的妻子,写成此诗.本是杜甫对月怀人,思念妻子,反说妻子为自己的处境担忧,“独看” 州之月而“忆长安”.全诗摆脱眼前的景物,纯从对面落笔,而诗人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州,自然就包含其中.幼稚的小儿女们不知为母亲分忧,他们的“未解忆”恰恰反衬出妻子的“忆”,并且突出了“独看”的“独”和小儿女们的可“怜”.诗人以独特的构思,反衬的手法,含蓄地表现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体贴关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
杜甫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