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篇》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鲁侯(鲁国的君主)养鸟的故事.鲁侯怎么养鸟呢?“御(迎接)而觞(以酒招待)之于庙,奏九韶(乐曲名)以为乐,具太牢(牛羊猪三者具备的祭祀规格)以为膳”,但结果却是“鸟乃眩视(
鲁侯养鸟是则寓言,反映了一段历史故事.寓言讽刺了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这个故事揭示了道德实践中的一个困境,即当一个人以他所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时,这种方式对对方而言可能是坏的、糟糕的.它提醒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尤其在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充分地了解对方、容忍对方,以此寻求到正确的对待方式.这种了解、同情、容忍,以及打破自身狭窄立场的待人方式,对一般人的设身处世而言,是一种成熟而有睿智的表现.
这篇寓言故事,只是鲁侯养鸟的某些具体内容,故事中的鲁侯,是一个鲁莽愚蠢的国君,按他养鸟的办法是绝对养不好鸟的.庄子写这篇寓言的寓意,绝不在于揭露鲁侯的无知和荒谬.这篇寓言最深层寓意,是通过鲁侯不是“以鸟养养鸟”,而是“以己养养鸟”的失败教训启发人们养鸟要顺乎自然,充分掌握养鸟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养好鸟.由养鸟要顺乎自然,推而广之,治民也要顺乎自然,治理老百姓要掌握老百姓的迫切要求和特点、习惯,老百姓被治理得丰衣足食了,反而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道家治民的最大成功,也是这篇寓言的最深层的寓意. 这是帮你摘抄的,如果不满意,上这个看看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46507.htm
鲁 王 养 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可观事务,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应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否则,像鲁王那样,用供养自己的方法供养海鸟,尽管主管愿望很好,也难免要失败.
做任何事,都要采用与对象契合的方法,否则必然会失败.就像养鸟一样,方法错了,即使付出再多,鸟也照样会死.
前者深层寓意在于启发人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如果对于事物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它过去生活的环境,一点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习惯,就不可能把事物处理好.后者则是指矛盾双方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所谓世事无绝对.
鲁侯养鸟是则寓言,反映了一段历史故事.寓言讽刺了那些不以正确的养鸟的方法养鸟,而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养鸟的国君.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是对待不同事物要用不同的方式,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喜好与自己一样 希望采纳
您好!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纷繁芜杂的;人们做事都要看清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若不然,必然招致鲁侯养鸟的可笑结局,适得其反.《鲁侯养鸟》(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