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书愤》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
书愤 作者: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是属于边塞诗!
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题材上应该属于爱国诗或者忧国感怀诗
《书愤》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爱国,抒发出壮志未酬的苦闷及浓勃深沉的积愤.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表明诗人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收复中原.
总结书愤》的诗内容: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标题 书愤 作者 陆游 年代 宋 内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故引以言志. --引自"语文大观园" http://www.qilunetschool.com.cn/yuwen/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作品】:书愤 【内容】: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