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常用作巡抚的加衔,故有此称.在现在是属于省部级官员明朝的中丞,即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
非要论官阶的话,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但是古代各朝丞相的实际权力大小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若皇帝无能,外戚势力又不强大,则丞相实际权力则很大.而且有些朝代是没有设丞相的,如明朝洪武年间胡惟庸案后,将相权一分为三,其目的就是为了皇帝集权.总之,官阶上是相当于总理.
国防部长
这个问题涉及尚书与丞相,尚书是指三省(尚书,中书,门下)中的尚书省,尚书省负责落实政策,相当于国务院,在古代左为尊,右丞相当于副职,所以尚书右丞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无该官职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从三品:太子宾客北宋官阶表http://wenku.baidu.com/view/5836bd2a453610661ed9f41c.html
丞相是朝廷首席内阁首辅大臣.相当于今日国家总理.
右中郎将,8/3/4/1部/队的大校或少将;御史中丞吧?权责相当于中/纪/委/书/记,但级别低的多.古代有意不让监查官职低些,认为这样更敢于讲真话,反正丢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
明朝在朱元璋时期为宰相.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灭相权,而建立了大学时制度.一般情况下有内阁首辅大臣,这个就是丞相了在清朝,没有建立丞相制度,刚开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政策.之后在康熙时期,作用减弱,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建立大学士制度,陪读制度,大学士取代会议,而开始行使部分丞相权能.在雍正时期建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大学士就是丞相了.不过那个时候的丞相已经不如刚开始的丞相的权利大了,基本都是听皇帝的直接安排.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