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今义:表提及.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能够帮助他.
如下(第十项包含2个)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游褒禅山记》字词释义 :【浮图】 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 唐代高僧. 【舍】 筑舍定居,动词. 【址】 基址,指山脚. 【卒葬之】 死后葬在那里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1.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
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因为.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以为.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以,语气助词,不译.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5.火尚足以明也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以,语气助词8.有志矣,不随以止也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以:连词,表目的.11.然力足以至焉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1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以:语气助词,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