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
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嬴渠梁,秦始皇的爷爷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秦孝公支持商鞅法令规定: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变法开始与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在位期间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
秦孝公
秦孝公的支持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用徙木为信的方法取信于人 具体故事: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
公孙鞅就是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
(1)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 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唆使太子反对新法,企图使变法半途而废,他们利用太子对商鞅的仇恨,诬告商鞅谋反,最后商鞅被处死.(3)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只能说明守旧贵族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我认为商鞅变法值得.因为他付出的代价换来了国家的富强,使自己的变法广为流 传,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