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国家在军队的设置上,与西汉时期比较,出现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比较明显的就是,东汉国家开始设置营兵.当时中央北军五校尉统率的军队被称为北军五营,其士兵被称为五营士,或五营兵;为切断南、北匈奴的联系,东
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统领八校,东汉废bai置但改设北门中侯掌监五营.屯骑校尉:掌重骑兵部队.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du尉:掌轻骑兵部队.长水校尉:掌驻扎在长水、宣曲的由匈奴等胡人组成的骑兵.胡骑
东汉北军五营禁兵统兵官的合称,京用于指代五营禁兵.西汉本有北军八校,东汉精简官,只编组五校尉.即省中垒营,保留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并将原胡骑营并入长水,虎贲营并入射声营.1、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初
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国家在军队的设置上,与西汉时期比较,出现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比较明显的就是,东汉国家开始设置营兵.当时中央北军五校尉统率的军队被称为北军五营,其士兵被称为五营士,或五营兵.只有5000众,每营千余.
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北,故称.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汉代守卫京师的屯卫兵.未央宫在京城西南,其卫兵称南军;长乐宫在京城东面偏北,其卫兵称北军.文帝时合南北军,其后宫室日增,南军名没,而北军名存.东汉沿之,置北军中候,掌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东汉所置官名.掌监北军五营,秩六百石.五营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宿卫兵.五校尉秩均为比二千石,用品秩低的官监察高官,汉及汉后各代,常有其例.魏、晋改以领军(西晋初为中军将军)领五校等营,晋曾三将重置北军中候,旋仍改为领军.
东汉末年各方诸侯都参加了镇压黄巾的行动,人数众多,无法统计.史料记载的朝廷派兵的就这些:皇甫嵩及朱隽各领一军,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讨伐颖川一带的黄巾军 朱隽与荆州刺史徐及秦颉共一万八千兵围攻赵弘黄巾军.
2000人 武帝初,恢复北军.并扩大为北军八校兵,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日常事务由中垒校尉兼掌,另派监军使者监领.东汉并八校为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屯戍和出战任务加重.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清袁赋谌《重修始祖荣公遗像记》:“ 始祖(袁可立始祖)以武功起家,于明太祖征伐著勋,封睢阳卫昭信校尉,遂家于睢,迄今三百余年矣.”
通俗来讲,光禄勋掌官郎官,也就是皇帝的侍从,所以光禄勋相当于侍从长,直接对皇帝安全负责,另外郎官除了保镖还有一层身份就是后备官员,所以光禄勋也相当于顾问委员会委员长.卫尉则掌管南军,是负责宫内巡逻以及宫殿岗哨的巡逻.执金吾则是统领北军八校尉,守护皇城,同时负责皇城治安.
西汉军队分中央与地方军二大类.中央军队负责保卫京师.分南军和北军两大系统.南军由九卿之一的卫尉统领,负责守卫皇宫(驻守于未央宫宫城之内,因未央宫地处长安城内西南部,故名南军).北军由中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统领,负责守卫京师(驻守长安城北部,故称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