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重点字:蕙、、揽、)(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渺、粟)(3)清荣峻茂.(重点字:茂)
《离骚》中出现的香草共十八种: 江蓠、芷、兰、莽、椒、菌、桂、蕙、(同芷)、荃(依洪兴祖补注“荃与荪同”)、留荑、揭车、杜衡、菊、薜荔、胡绳、芰、荷、芙蓉. 《九歌》中有十六种:杜若、辛夷、蘼芜、女萝、芭、芷、兰、椒、桂、蕙、荪、杜衡、菊、薜荔、荷、药(“白芷”)、芙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 《离骚》《九章》《远游》 (1)离、芷、兰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木兰、宿莽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中洲之宿莽. (3)草木、美人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4)众芳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
我估计这一题也不会有人来给你回答了T T有的话就无视我吧没有的话那你还是自己感悟一下吧 伟大的屈原啊!
(1)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蕙”“揽”易写为)(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涟”易写错“莲”)(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易写错“做”)
《离骚》是春秋时期的楚国的人大诗人屈原的名作,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意象就是香草美人,是为了体现作者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的性格,这跟司马迁的评价“其志廉,故死而不容”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香草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屈原与香草的深情兼论《离骚》中的香草意象指导老师:邓绍宽学生:刘文武摘要“香草”意象在《楚辞》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而在《离骚》中尤甚.香草是屈原的精神人格和价值取向的寄托,是其精神力量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信仰.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