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玻尔
问题的表述似乎不太准确,似乎没有“波尔共振”这么一个概念.我想你的问题应该是在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时,产生共振的条件及其特征.物体都有自身的固有振动频率,当外界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振动频率接近时,稳定后,振幅最大,即发生共振.所以,共振发生的条件就是,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近似相等.仔细研究,会发现,共振时策动力与固有振动的振幅之间有一个90度的相位差,这就是共振的相位特征.如果物体在振动过程中存在阻尼,那么,阻尼越大,共振振幅越小.
波尔的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1)定态假设:电子在原子核库仑引力作用下,按经典力学规律,沿圆形轨道运动,且不向外辐射电磁波,因而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定态),其能量(称能级) 保持不变.(2)频率条件:当原子由高能级 的定态跃迁至低能级 的定态要发射光子,反之要吸收光子.即 光子频率 满足下面的条件:(3)电子绕核轨道角动量L的量子化条件 式中n=1,2,3,……,上式说明电子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分立轨道上运动.
输出电压 2A左右 1A左右 0.5-1A 0.1-0.5A 100-50mA 50m以下滤波电容 4000uF 2000uF 1000uF 500uF 200-500uF 200uF电容的放电时间常数( t= RC)愈大,放电愈慢,输出电压愈高,脉动成分也愈少,即滤波效果愈好.为了得到比较好的滤波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根据下式来选择滤波电容的容量:RC≥5T/2RC≥(3-5)T(半波)RC≥(3-5)T/2(全波)自己把C导出来就可以了基本计算公式是X=1/2πfc.滤波的截至频率计算公式为f=1/2πrc
△fm为最大频偏,F=Ω/2π(调制信号频率),由式GS0919可知,调频波的宽度比调幅波宽得多,例如,当Fmax = 15kHz时,调幅波的宽度B=2Fmax=30kHz,而调频波的mf =5时,B=2(mf +1)F=180kHz,它比调幅波的频带宽度大五倍,这是调频制的主要缺点.因此,调频广播只适用于超短波(甚高频)波段.通常调频波的载波频率多在30MHz以上.目前国际上规定,调频电台的波段为88MHz~108MHz的甚高频段.并规定每个调频台所占用的频带宽度为200kHz(通常mf =4~8),它的音频、即调制信号频带规定为30Hz~15000Hz.
波尔理论的三个假设有:① 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e1、e2、e3),在这些状态中,电子绕核作加速运动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这为原子系统的稳定状态(定态)②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
给你一个粗略的回答:(下式中 pi 即 3.1415)1.电磁吸引力等于向心力:m*v^2/r = k/r^2 (电荷为1库仑)=> 频率:v1 = [1/(2pi)]*[(k/m)^1/2]*r^(-3/2) 估计这你推导了,还要用公式:r = n^2* r0 (n---主量子数,r0---
波尔没有提出量子论吧只是轨道的量子化认为轨道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某些特定值将这些特定值排序就有了轨道的先后顺序具体的去查查百科吧
频率的单位是每秒,就是“每秒”.根据单位来,时间是被除数,也就是2S作为分母,700就是分子,700除以2就是350,频率也就是3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