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 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 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
中国比较注重地位,国家尊严凡事顾整体利益.韩国偏中立,在各大国之间游走以利益为导向互不得罪.义利观,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
中国商人义利观中的传统色彩 义利之辨或曰义利之争,在中国古老的历史上早已有之.而在长期的辩争中,以儒家为代表的重义轻利之说显然占据了优势主导地位,并且对商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制约影响.及至近代,商人的义利
义利关系,即道义和利益的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始终存在着道义和功利,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并据此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导向,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历来的
孟子:仁政,墨子:兼爱,非攻
消极: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1)①对义利关系的探索,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分)②对义利关系的认识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3分)③不同历史时代的义利观各
并取重要的一方面?”(《滕文公下》) “天子讨而不伐:⑴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 ⑴ “仁.正因为那个变革性,无欲其所不欲”(《尽心上》),是豺粮也,以义与(予)之.”
1. 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构成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民族国民个体恪守的修身养性、入世立身之道.20世纪的孔子、儒学研究融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于一体,使孔子、儒学的研究在方法及内容新质的建构上拥有
义利问题是人类社会关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以不同方式对此进行的不同讨论,这就是有名的义利之辨.现略举数例如下,以见一斑.1.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爱人,墨子也主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