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义”可以理解为“道义”.利就是获利.所以,义利合一就是要用合乎道义的方法牟利,或者牟利的过程要符合道义要求,不能谋取不义之财.另一方面,把道义和利益统一在一起考虑,劳有所得,正向激励,互相促进,是比较稳妥的方法.谢谢.
儒商的基本原则是“义利合一”.“义利合一”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以公益为利,义即是利,义利不分,涩泽荣一在谈及自己的经商活动时指出,其成功的投资都是出于公益的考虑而非私利的获得;其二是承认工商谋利活动有其正当的价值,不应否认,但必须有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使其符合伦理目的.
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颜元针对传同教育的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其功的命题”,认为“义”和“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而能够统一起来.利是义的基础,正义明道的目的是“谋利”“记功”当然两者必须相互依存.这种思想冲破了传统的禁锢,出现了中国古代关于义和利新的认识.与朱熹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的出事之道相对立.
这也是一种经商的境界.一般商人只注重利益,但真正想做大做强就要讲究商道,为民行善,承担社会责任,像关公的忠义,像明清时代的晋商崇尚以义制利,因此,义利合一指争利却不忘义.
(1)“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 则是以“公利”为其基本内容的.主张“义利合一”,治理国家,既要重视“义”,也要
是严复提出的.严复认为“义”与“利”二者关系并不是矛盾的,相反二者是相统一的.他斥责传统思想“分义利为二涂”的理论是阻碍社会进步,祸害天下的“浅薄之道”;认为那种言利必致“天理亡”的观点是对“功利”的误解.在《译事例言》中,严复对斯密的“义利合一”思想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义利合一”乃是符合“天演之道”,合乎人类利益的伟大思想.那么“义利”统一于何处呢?严复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功利主义道德观中最重要的思想:“两利为利、独利必不利”,主张群己利益并重.既反对完全舍群体、他人利益只顾个人利益,也反对不顾个人利益而只顾群体利益.严复认为:“大利所存,必其两益,损人利己,非也;损己利人亦非;损下益上,非也;损上益下亦非.”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实行过的社会治理思想有以牺牲民众幸福为代价实现国家强盛,是秦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于《孟子》.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 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
(1)第一小问义利观,依据材料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可以得出孟子的义利观.第二小问理解,翻译并评价“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