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李密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3、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4、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肴之战》3. 死而不朽,何谓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 生而不淑,孰为其寿;死而不朽,孰为其天.唐韩愈《唐太子校书李
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过秦论》)(表转折关系,却)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连词,表转折)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连词,表转折) 5、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连词,表并列) 6、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转折)
1 而:可译为"但是""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2 则: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可译为"可是""却";3 然,然则4 虽,在文言复句中既可表示转折关系,又可表示假设关系,
而,最常用 虽,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然,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奈,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阴.《三国演义》用于转折句,表示原因 不,表示转折,只是 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顾,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only〗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但,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①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②榜样.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 ③效法.《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则之.” ④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⑤用于加强判断,
你说的是“然”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吗?还有你们八年级的文言文课文都有什么?能说的详细一点吗?楼主的要求有点高,这些名篇忘得差不多了,幸亏手中有篇《古文观
基本字义1. 模范:以身作~.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3. 效法:~先烈之言行.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
虚词与本义无关,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则”可用作连词、副词和语气词.主要用法 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1.表因果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