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把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其“致良知”的哲学观点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与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并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自然教育论”,这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对今天的儿童教育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伦理道德观念. 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他说得很明确,“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
王守仁,一 “明人论”的儿童教育目的;二、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三、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四、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五、主张陶冶教育;六、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
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朱载: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王世贞:①伯安之
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
(三)王守仁教育思想王守仁以自然为师崇尚自然规律,反对以人为师的外在价值阻碍生命的生长,与蒙台梭利追求生命成长的立足点相同
名师可遇不可求,再好的教育观念也需要够格的老师教授,和适合的环境落实.现在社会老师很抓的是学术技能教育,家长都忙于工作,这样就使道德人格教育出现严重缺失.王守仁的教育观念是因材施教,真正培养人才的,但在现行体制内是无法推行的,比如你在文学方面再有天赋,但数学或英语不过关,就无法上大学.所以儿童教育,能把道德人格教育补上,就算成功.推荐落实弟子规.
王守仁(1472~1528),明代,今浙江余姚人.王守仁在那时提出,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是注意到了儿童年龄特点,从“儿童心理”角度提出来的,有重要价值.在那时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现在可谓是一份宝贵的“学前心理学”的历史资料.当然对儿童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