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忠恕之道只会培养懦弱、胆小、无能的大学生,重大意义就是中国再次经历百年屈辱!
“夫子之道” 孔子要把弟子们培养成“志于道”的士、“谋道”的君子,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换言之,什么是孔子之道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这是曾参的概括.而子夏、颜回则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孔夫子教人的是『一贯忠恕之道』,这一贯忠恕之道亦含有”人我一贯〃,”知行一贯〃和”天人一贯〃的意思.若再扩而大之,这一贯之道可以是赞天地化育,参天地宇宙、世界大同的一贯之道,所以从精神方面来说儒家是泛道德主义也不为过
孔子的学术思想是以多面性著称的,即鲁迅所谓的“道大,无所不包”.孔子阐扬、发挥仁、礼、孝、悌、忠、恕、德、中庸等政治思想理论,给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以深刻的影响.有关其思想的评论与概述已有很多,且孔子的
忠恕之道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又是一以贯之之道.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里仁篇载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之道,是孔门的至德要道.
所谓忠.自然是忠君爱国,忠人之事,忠于亲人朋友老师,可以说忠是一个人做一切事情事情的底线,这种品格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坚持不懈与刚正贤良的生活学习作风.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他推崇仁爱,但是总之是以人为本,人需要在生
以人际关系来说:1“忠”是“严于律己”的一面;“恕”是“宽以待人”的一面.2 “忠”是“反求诸己”,“恕”是“推己及人”.3 “忠”是一个“中心”,一个“忠于自己”的原则,因为儒学要成就的是一个“由里及外”、“喻于义”的君子.“恕”是“将心比心”,这是“推爱”的原则,从消极面说,就是不要去伤害他人(包括感受);从积极面说,就是帮助他人德行有所成就.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论语中讲到 仁 的有五百多处.孔子没有给 仁 下一个剀切概括的定义,他总是随事指点、随处发挥,有时对学生的质问,总是按照学生的程度、性格等随意答复,但在《论语里仁》记载了孔子告诉他的学生曾子他 一以贯之 的这一思想,即用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深远,中国人特有的处世之道就是一个突出的体现.儒家的人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先哲们经验的积累.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规律,对当代中国社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