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蛋白质分子镶在、嵌入或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如图所示:故答案为:
(1)②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当细胞吸水膨胀时厚度变小,说明②具有流动性.(2)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③载体协助,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人工膜结构能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污水中的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特性.即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故答案为:(1)磷脂双分子层、流动 (2)③、蛋白质 (3)选择透过性
(1)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甲]磷脂分子.(2)盐分是顺浓度梯度运输,故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被动运输.(3)ca2+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影响其运输的主要为离子浓度,和载体数量,故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转运ca2+的[乙]载体的活动.(4)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可根据是否消耗细胞能量来判断.故答案为:(1)甲 磷脂分子 (2)被动运输 顺浓度梯度运输(3)乙 载体 (4)消耗细胞能量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蛋白质分子镶在、嵌入或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如图所示:故答案为:
A、图1中糖蛋白丁分布在膜外,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则该图最可能是细胞膜,A正确;B、通过离子通道属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图1中糖蛋白分布在膜外,图2中磷脂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分布的百分比不同,说明细胞膜的成分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C正确;D、若丁是受体,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则丁的化学成分为糖蛋白,D错误.故选:D.
1、罗伯特提出的“三明治”模型,指细胞膜的结构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刚性结构.人们质疑:这样的结构使细胞膜复杂功能难以得到实现.2、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
书上应该有图片啊,你可以把生物膜想象成粗孔毛衣或者细孔网,功能蛋白镶嵌在上面,糖蛋白在外面司识别功能(毛衣一侧缀一个扣子),通道蛋白在膜内外不停的运动运输物质(比如把生物膜视为一睹墙,墙上有个洞,人就是通道蛋白,可以穿过洞把东西运进来运出去,当然,生物膜是流动性的,它本身没有洞,但是就像游泳池一样,流动的水没有洞,但是人可以在里面动就像生物膜中的通道蛋白一样,这样比喻糖蛋白就像小船一样漂在上面)
(1)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能充分说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磷脂分子,图中甲代表磷脂分子. (2)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②是通过离子通道进出细胞,不需要能量
(1)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质小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因此可以推测细胞膜的成分中有磷脂.(2)②途径需要细胞膜载体蛋白协助,不需要消耗ATP,可确定为协助扩散.(3)细胞膜不同离子和分子的载体种类不同,故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乙载体蛋白活性,影响心脏对Ca2+的吸收.(4)②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都不需要ATP,为被动运输.若两组植株对K+的吸收速率表现为甲组明显大于乙组,则说明需要ATP,为主动运输.故答案为:(1)甲 磷脂分子 (2)被动运输(或协助扩散)(3)载体蛋白(4)②a.被动运输 b.若一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或完全不吸收,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盐是主动运输
生物膜指的是生物细胞中的膜状结构,包括细胞质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等等.这些膜之间以一种连续或不连续的方式连接起来,称为内膜系统.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生物膜结构的模型,它认为生物膜是磷脂以疏水作用形成的双分子层为骨架,磷脂分子是流动性的,可以发生侧移、翻转等.蛋白质分子镶嵌于双分子层的骨架中,可能全部埋藏或者部分埋藏,埋藏的部分是疏水的,同样,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膜上自由移动.因此称为流动镶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