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福州保姆掌掴一岁幼儿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和发酵。
目前,从新浪微博投票情况来看,网友对此事件的评价并非一边倒的要求惩戒保姆,占比约54%,约24%的网友要求曝光保姆信息及家政上黑名单。网友评价多基于道德和法规准则进行审视。
为什么这两年保姆虐幼儿事件屡见不鲜?同类事件的多次发生必然有其深层次原因,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此类事件中,解决两个关键问题至关重要。
一是保姆虐幼儿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二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拼命工作的驱动是什么?
1.保姆资源稀缺与搭便车道德风险双重必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稀缺资源具有垄断特征,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个模型里,买卖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买方对卖方的信息知之甚少,更多依靠朋友圈内的口碑介绍,由此产生两个方面不利因素:
一是好的保姆价格越来越高,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越高,从而拉动整个行业的价格水平,吸引越多人加入这个行业。
二是保姆行业缺乏市场秩序与准入规范,差的保姆得不到淘汰或惩罚,导致搭便车的保姆道德风险非常高。
不过,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下,买方借助远程监控视频实现对保姆现场服务的全程掌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但又存在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隐私权的价值主张,让监控无法在阳光下正常运行。
2.社会即将分层下的中产焦虑
回到第二个问题,福州事件中的这个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错,属于中产白领阶层,但夫妻二人依然选择在外打拼。很多网友留言问到为什么孩子母亲不在家照看孩子,如果照看不了就别生孩子?这个问题其实很关键,也很尖锐。
为什么生孩子?不管条件好坏,孩子必须是要生的,至少从古至今是这样的。从社会学和生物学来说,这是人类存在的必然使命,也是个体对群体发展的最基础奉献。
但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中产阶层放弃亲情转而拼命追求财富?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是以北京真实写照进行创造的科幻小说。小说里将北京从划分三个相对封闭且又有阶层的空间,当权者、中产白领、底层工人。而小说里最深层次思考是在科技逐步取代生产性劳动,底层工人失去最基本的利用价值后,社会分工重新构建。
在当下,“逃离北上广”曾引起广泛讨论,但是最终的结局却不是那般美好,因为你的后代将失去最后一次站在起跑线的机会,他们将再度重蹈覆辙,逃离即将衰落故乡。
马太效应的客观存在,让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如巨大漩涡疯狂吞噬周边区域的人力资源。区域性的人口红利消失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未来,一二线大城市将是中产白领阶层的的生存区域,要想长久立足以及为后代提供与别人同台竞技的机会,他们必须义无反顾地争取“第一”,因为即便“第二”,也将失去生存空间。
美国学者弗兰克在《赢家通吃的社会》论证这样的逻辑:在信息技术普及的前提下,大众接触顶尖人物的成本与次级代替人物成本差不多,导致次级代替人物市场份额的下降,甚至是赢家通吃。通俗来说,市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如今,在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速率背景下,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由此引发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在重新切割不同阶层的生存空间。
《北京折叠》里的阶层描述并非只是科幻小说里的产物,它真实地出现在现实世界中。
这是当下中产阶层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而解决焦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追求财富。
这个过程必然艰辛,甚至悲壮,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再值得关心!
BBC曾在《人生七年》记录片论证这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阶层在代层之间传承。相比这样的残酷事实,照看孩子也就无足轻重。再加上保姆市场道德风险的必然存在,保姆虐待幼儿事件今年还会有,明年照依旧,后年躲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