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职场阶段来说,赚大钱这个目标则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简单概括为三个:智力因素、情商因素、机会因素。由此,我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如下:
Y=b0 +b1*X1 + b2*X2 + b3*X3
其中b0为其他因素,b1为智力因素、b2为情商因素、b3为机会因素;X1为努力程度、X2为锻炼程度、X3随机概率;b1*X1综合结果是【工作能力】、b2*X2综合结果是【人际关系】、b3*X3综合结果是【有或无】,用数学语言表达为0或1;Y为赚大钱,更具体说是获得预期回报,包括薪酬待遇和职业生涯。
从这个三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看,实现Y取决于三个变量的共同作用。职场中努力工作的结果是提高工作能力,但若忽略了X2或X3这两个因素,若只通过努力想要成功恐怕只是空谈了。这也是职场当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总得不到我想要的回报。”反过来,你在一个公司对于是否有发展空间,其实你大概是知道,因为努力就是为了那个目标而去。在这样情形下,b3*X3的结果是1。这样模型其实从三元转变为二元模型。在二元模型中,非常明白地告诉你,如果要想成功,除了努力,还需要在另外一个地方花费精力,那就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人际关系处的好,会有人指点你这里有“坑”,那里有“坑”,而这些“坑”根本是你意识不到的。甚至,如果没有人指点,你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已经在“坑”里。如果人际关系不好,无论你多么努力,对你预期想要获取的成功,只是一种无意义的体力或精力消耗,我把他定义为“无效努力”。
身在“坑”里的你,本身就比竞争者矮了大半截。所以,对于那些因为抱怨天天加班依旧浑浑噩噩的朋友们,请你们好好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你现在所做的是不是“无效努力”,而不是把原因归结到领导的不认可,同事的不待见等客观因素。只有认清了事实,做出的决策才是最有效的。
3.工作的“CPU”是什么?
无独有偶。我目前在A股重仓的是一只人工智能概念股。早在2016年3月份AlphaGo战胜韩国棋手后掀起人工智能投资热潮。2017年1月初,网络棋手“Master”连续战胜中韩10余名顶尖高手,再次将人工智能成为世界焦点。罗胖子在2016年跨年演讲里也提及人工智能,说它是个“比脸还大,比肾还虚”的话题。尽管如此,世界IT巨头诸如谷歌、苹果、微软都在投入巨资进入人工智能市场,国内BAT三巨头也同样投巨资进行战略布局。
本文是思文扫地原创文章,转载必须获取授权(留言并得到回复即可)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搞不明白,这跟我们工作有什么关系?请记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已经实现自动化的行业中,机器将更加巩固自身地位,比如流水线生产、仓库装卸、农场采摘等行业,而人工智能机器人则将渗入白领工资领域。根据日本《东京新闻》2016年8月份报道,东大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IBM研发的Watson系统来病人进行诊断,10分钟完成确诊并提供治疗方案。如果人工智能连医生都可以取代,其他行业就更不用说。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未来5-10年,你所在工作岗位还会存在吗?你所积累的专业知识能否帮助你在未来获取竞争力?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我就在想,如果拧干了时间,我们的工作还会剩下什么?通俗的说,我们工作的“CPU”到底是什么?是金钱、专业技能、还是职位?
那么,这个“CPU”到底是什么?
我将它称之为“可迁移能力”。虽然很多工作都存在知识的差异化,但根据相关研究,不同岗位的工作能力约有70%是相通的,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读懂对方需求的能力
.针对需求快速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
.快速学习或整合方案所需新知识或信息的能力
?在职场中,我们可能经常会到问题。对同一个问题的看待,不同态度对导致不同的结果。打个比方,两个都是项目经理,在其对客户所提出要求之后给出的反应:
“今天客户提的这些要求虽然苛刻,但我们确实有做的不到位,尤其是在与客户高层沟通、项目进度管理等方面比较薄弱。这周我们得好好研究、研究,如何缩短这些差距。”项目经理A说。
“这些客户要求真是变态,这样差不多就行了嘛!哎!我怎么摊上这样的客户,搞的天天加班,烦死人了!”项目经理B说。
本文是思文扫地原创文章,转载必须获取授权(留言并得到回复即可)
如果说A和B是在同等条件下,同一批进入公司的,不出三年这两人便会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出现明白变化,这种能力的变化所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后期的职业生涯变化。我们从项目经理A的言语来看,项目经理A首先是认可客户的需求,紧接着是查找问题,然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明确目标。遵循这样的逻辑执行,项目经理A便会逐步构建他自己的“可迁移能力”,并且将其付诸实践不断进行迭代和优化。所以,我们基于项目经理A可以构建一个“可迁移能力”模型,具体如下:
对拥有“可迁移能力”模型的人来说,即便跨行业从事另外一份工作,依然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这种能力,也可以看做是“系统思维”的具体应用。
所以,当你在选址离职的时候,剖析一下自己,在当前这个工作岗位中是否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可迁移能力”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应付工作层面?如果是后者,离职对你来说,到哪里都是一样,哪怕是在薪酬上有些变化,但这些增加的薪酬会对你未来的生活会取得很大帮助吗?我想,你比我更清楚。
后来,师姐把她的离职信发给我了。当我读完后,我才真正明白师姐为何“内心不平静了”。但是,从她的字里行间里,师姐对她在华为的五年职业生涯有着深刻地认识。如果按照上面传授的三招,师姐可以“出师下山了”。诚如她在微信里给我写道:“每年有大批的小鲜肉“投身从军”,要么淬炼成金带上红杠,要么自废武功后回归社会,后者我们称之为“毕业了”。我的学制五年,综合成绩B+。”
最后,我不禁在想,我的“学年制”会是几年,综合成绩又是多少?
说明:
如果,想知道师姐离开华为后,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请留言,共分享!
本文是思文扫地原创文章,转载必须获取授权(留言并得到回复即可)
师姐去了哪?